欢迎来到海南天磊咨询官网,我们专业代办文网文、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当前位置: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互联网+”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三位一体探索网联教学机理

“互联网+”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三位一体探索网联教学机理

文章出处: 作者:文网文 人气: 发表时间:2019-03-25 10:59


(本文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第3期)
 
摘  要:社会已步入网络时代“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在与计算机、移动通信、微电子等信息技术的融合中发生新变化,形成新格局,出现新业态。同样,网络时代“互联网+”也为阅读教学带来新契机,形成以计算机互联网为支撑,促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本文基于网络时代“互联网+”,构建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中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实现阅读教学“精至共生”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网络时代“互联网+”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过分地强调语文工具性的传统阅读教学,因过分注重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往往过度咀嚼词句,肢解文本,破坏文本之美感;当代阅读教学既强化工具性,也注重人文性,追求二者的统一和谐,重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一)三位一体探索网联教学机理
 
在网络时代“互联网+”视域下阅读教学建构,学生为知识构建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计算机互联网为信息的媒介,学生、教师、媒介三位一体,资讯丰富,覆盖面广,立体直观,交互性强,反馈及时。其运作机理可用下图来解读:
 
阅读准备→ 收集信息→ 交流信息→ 表达信息→ 反馈信息
 
学生  明确任务→自读自探→合读共研→成果展示→反馈性评价
 
↓网    ↓网   ↓网     ↓网    ↓网
 
媒介        联↑     联↑    联↑    联↑     联↑
 
教师  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分层指导→点评激励→形成性评价
 
教学准备 →  教   学   过   程 →  教学评价
 
(二)三个环节打造阅读教学链条
 
根据三位一体的建构机理,我们通过不断读书学习,反思课堂教学的成败,在阅读教学中营建“课前精当试学、课中精准共学、课后精细延学”三个环节,实现差异化学习。其操作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三)五大步骤建构“精至共生”课堂
 
依托强大的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撑,以“五精五学”——精导激趣识学、精问合作互学、精问合作互学、精点展示论学、精练迁移验学,即“精至共生”课堂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状态之中,达成“学习有动力、课堂有活力、师生长能力”的教学效果,实现师生课堂共同生成、人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1)精导激趣识学(3-5分钟),做到明确目标,任务导学。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或设置疑问,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或生活情境中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兴趣,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2)精学独思探学(8-10分钟),做到问题指向,自主先学。有效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敏于发现的习惯和能力,
 
(3)精问合作互学(8-10分钟),做到互动探究,合作求解。分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交流中质疑问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求解。这既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助于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精点展示论学(8-10分钟),做到反馈交流,差异拓展。以小组为单位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课堂集中展示交流。教师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智慧地点拨导航,不仅让学生能更容易理解掌握当前学习的材料,还要让学生看问题站得高、思路广;同时,要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勇于发言、敢于表达的习惯。
 
(5)精练迁移验学(5-8分钟),做到强化训练,当堂达标。进一步巩固知识,让学生拓展学习。
 
二、网络时代“互联网+”阅读教学精至共生课堂教学的常规课型 
 
基于网络时代“互联网+”视域下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操作流程,阅读教学的常规课型有精读课型、专题课型、泛读课型。因版面有限,这里仅展示精读课型。
 
精读课型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考,建构经验,钻研有价值的问题,追求阅读的“质”。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大量的经过认真筛选、整理的相关学习资源,学生自主从网上获取所需的资料,自主探究,对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疑惑提交教学平台上,供大家课前、课中、课后共同研讨。教师还可通过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教学平台,用试卷当场检测阅读效果并做出及时评价。精读课型的课堂操作流程一般为:精导激趣识学(导学)精学独思探学(自探)精问合作互学(共研)精点展示论学(展学)精练迁移验学(评价)。
 
精读课型适宜于教材中讲读课文的教学。下面,以《雨霖铃》为例来探讨网络时代“互联网+”视域下阅读教学精读课型的运作。
 
【教学目标】
 
依托计算机互联网络,充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直观、便捷、生动、形象和交互性等优势,通过课前试学、课中共学、课后延学三个环节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掌握其重点,化解疑惑,突破其难点,让学生积极思辩,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学目标:(1)以听助析,通过音乐想象空间的延展,提升审美感知能力;以读促析,在反复诵读中品味《雨霖铃》中词句的意蕴,体悟词的思想感情,感知意境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2)通过对作品的不同演绎(演唱、读诵等)的对照辨别,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借助多媒体声像图文获得音乐美、图画美,把学生的审美感知升华成为一种审美理解和审美体悟;(3)利用具有交互性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并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收集所需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筛选信息、整合资源的能力。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的情感和意蕴,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意境以听助析,以读代析;
 
【难点及策略】
 
难点:体验《雨霖铃》中情感的层次变化。
 
教学策略:以听、读的方式领会《雨霖铃》的词境,即通过邓丽君和包美圣的演唱,让学生首先产生一种感官刺激,让他们感到二人对《雨霖铃》情感演绎的强烈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产生一种延宕的回味思考,再用适当的诵读方式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感知,并上升到审美鉴赏。
 
设计依据: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感知、想像到情感、理解是一个上升的过程,又是一个交织的联系的网络,把诗歌鉴赏从抽象的层面拉回到审美感知的层面。
 
【学情分析】
 
(1)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也是信息化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这种优势,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互联网文化;(2)教师借助计算机互联网设计开放式教学,发布课前学案导学,学生运用计算机互联网资源学习;(3)通过多媒体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鉴赏动机。
 
【媒体准备】
 
开放式教学平台、课件、多媒体影音、计算机互联网等。
 
【教学过程】
 
课前试学:
 
1.通过自学区发布导学案及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进行自主性学习;设置讨论题目,学生质疑、讨论。
 
2.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或教学平台)听邓丽君和包美圣所演唱的《雨霖铃》和本词的诵读。
 
3.课前学情探测:自主研学《雨霖铃》,写出你认为的精彩之处和不解之处。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1)开放式教学平台立足计算机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使“交流”和“分享”变得十分轻松,可即时编辑、即时发布,迅速传播,阅读者可随时评点进行交流。相对于邮箱、论坛、博客而言,具有相对较强的针对性,更有利于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利用。(2)自主、合作、探究是一个体系性的学习模式,没有教学策略的引导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可以使用“导学案”的形式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3)课前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做学情探测,并做分析,采用“课堂教学前测题”引导学生从其个人经验与文本信息的矛盾中提出问题。本课设计的第一问旨在探测学生“能读懂什么”,第二问试图分析和了解学生“还有什么读不懂”。
 
课中共学:
 
要求:(1)各合作小组明确任务和角色;(2)通过独立探究学习,选取在交流区、答疑区发表的相关留言和评论进行反馈。
 
(一)精导激趣识学
 
1.对学生欣赏计算机互联网(或教学平台)上邓丽君和包美圣所演唱的《雨霖铃》后的留言点评。
 
2.分组进行探讨,评价这两种声音对《雨霖铃》的演绎。
 
3.让学生谈谈柳永的生平及及写《雨霖铃》的相关背景。
 
4.美读入音,口诵其声领略其声韵美。学生齐读《雨霖铃》,请部分学生评价。
 
(二)精学独思探学
 
5.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或教学平台)听音乐和诵读,对其进行评价,进一步体验这首词的意境。
 
6.品析入境,眼观文本领略其意境美(依据导学案独立探究学习)。
 
(三)精问合作互学
 
7.推荐部分小组成员诵读《雨霖铃》,学生点评。
 
8.各组发布观点,可以发布在交流区,也可以由代表课堂发言。教师与学生交流心得。
 
(四)精点展示论学
 
9.研读文本,分组汇报:(1)品味全诗,鉴赏典型意象;(2)“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五)精练迁移验学
 
10.发挥想象,把《雨霖铃》改写成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上传作业区,互相跟帖点评。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1)开放式教学平台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在传统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顾虑,在这里学生可以大胆放言,能自由表达许多创造性的奇思妙想。(2)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的资源筛选,整合课程资源,打破语文学习的封闭空间。更多地了解柳永的生平才能够更深入的体悟《雨霖铃》的词境。(3)通过音乐的演绎使学生产生一种感官刺激,又感到这种演绎和词作情感的强烈差异性,由这种差异性就会产生一种延宕的回味。(4)初步感知。历史和文化的血脉就在学生浅吟低唱的美读中搏动着。这就需要边读边感、反复沉潜。如在朗读中,指导学生应“保持乐句的完整性。有些乐句中还有‘一字逗’,如‘对——长亭晚’‘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因为‘逗’相当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所以‘对’‘竟’等领起字后,也应稍微停顿,并适当拖音,声断气不断。另外,词中的韵脚字如‘切’‘歇’‘噎’‘波’‘阔’‘别’‘节’‘月’‘设’‘说’,要做重音处理,要读得鲜明。”(5)选取另一个演唱(有古典意蕴,能反映原词的情感和意境)和诵读录音(较能反映原词的情感层次的变化),学生根据《〈雨霖铃〉导学案》和《〈雨霖铃〉诵读指导》边听录音边鉴赏。(6)通过多媒体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鉴赏动机,建构诗词欣赏的场域。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推敲、辨析诗歌的典型意象,理解不同意象营造的不同意境,如分析“寒蝉”“长亭”“晓风”“残月”等意象,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为我们描绘的一个跨越历史与季节、融合自然风光与艺术感受的万千气象。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把学生的审美感知升华成为一种审美理解和审美体悟。(7)在任务驱动管理模式中,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合作互助学习。
 
课后延学:
 
学生通过交流区、答疑区进行延伸学习。
 
1.要求部分学生将其诵读录音、学习体会上传到交流区等。
 
2.鼓励学生思考收集虚实结合这种艺术手法的广泛的运用;收集资料上传并共享。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1)以听助析,以读促析,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习环境,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2)课后上网进入“相关资源”页面,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相关知识,使课堂向课外延伸拓展。通过设置课后比较阅读,将这种路径、经验迁移,打开另外一扇理解诗词意蕴的大门。如此,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获得诗歌知识;又能归类这一类型诗词的表达体式、积累“怎样理解这类诗词”的阅读经验。
 
【教学反思】
 
教师、学生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教学平台,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展示交流,大胆质疑,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不断更新观点,把学习引向深入,并通过达标检测,反思学习过程,系统掌握知识。
 
总之,网络时代“互联网+”为我们寻找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契机。近年来,我们理性、客观地看待网络时代“互联网+”时代对阅读教学的影响,并积极地进行基于网络时代“互联网+”的阅读教学“精至共生”课堂模式的构建探索与实践,不仅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积淀语文素养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推动阅读教学改革大有裨益,有效地弥补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思维、方式的改变,使得教师和学生相互收益、共同成长,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益。
 
此文关键字:“互联网+”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三位一体探索网联教学机理
首页| 新闻中心| 走进我们| 企业风采| 公司简介| 网站地图|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